欧洲还有两个被低估的科技强国
Author
生成
海报
公众号名称

公众号描述

关注
欧洲还有两个被低估的科技强国
09-13

前些天我对同事做了个小小的问卷调查——请他列举出五个欧洲的科技公司。

他倒是也不犹豫,先说了诺基亚、爱立信、飞利浦,然后又说了大众,我说这个不算,大众是汽车公司。然后他想了又想,说不出来了。

然后我说,请列举五个美国的科技公司。

他几乎一口气说了出来: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高通、德州仪器。还多说了一个。

如果大家有时间,也可以问问自己身边的朋友,包括对西方企业比较了解的朋友问问——欧洲的知名科技企业有哪些?

这就是我发现的一个很容易被忽略但确实存在的问题:欧洲在近二十年里没有诞生什么知名的互联网科技企业,甚至在半个多世纪中,欧洲几乎没有诞生多少国际知名的创新型高科技公司(众所周知的诺基亚和爱立信其实都是十九世纪创建的公司)。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洋彼岸的美国高科技公司发展如此蓬勃,而欧洲大陆如此不振?现在我们来看看,美国究竟是如何利用自己在西方阵营中的领导地位来聚拢资源、发展自身的。

乔治·凯南,马歇尔计划主要推动者之一

一、马歇尔计划与欧美战后产业分工体系

前边我曾专门写过一篇关于马歇尔计划的解读,我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在二战后的神之一手,正是这个计划的实施,直接达成了三个战略目标:第一,进一步激发意识形态对立,让西欧列国和苏联形成对峙局面;第二,向西欧国家掺沙子,将美国话语权播种到西欧国家,同时汇聚西欧国家优质资源,包括但不限于顶级人才;第三,确立了冷战格局,并成为西方阵营领导者。

我们今天再来看这三个战略目标,会发现马歇尔计划里藏了许许多多的小心思。

先不说美国对于苏联的若干心思,我们只来谈谈美国对欧洲国家的觊觎:在二战后,欧洲因为整个都被法西斯席卷在内,几乎哪里都是战场,也就造成了波及整个欧洲的破坏,城市、乡村,工厂、农场,可以说欧洲就是一块大的废墟。

在欧洲国家人民的眼里,战后重建迫在眉睫,他们这个时候的心态就类似于劫后重生,同时加上美国军队在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上的力挽狂澜的行为,以及在马歇尔计划之前就已经进行的经济援助行为,这些因素累加,导致欧洲国家对美国抱有很大的好感,以及对自身实力的低估,并在这种前提下配合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有人说美国帮助欧洲国家纯粹出于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道主义援助,当然更多人看到美国对援助提的条件,认为美国援助只是为了争取美国在以后贸易中的最优待遇,但我认为美国图谋更大的东西。

美国想通过这个计划来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或者说马歇尔计划只是美国一个更大的战略计划的开端,这个更大的战略计划应该被称之为超级大国计划。

超级大国计划实质上就是一个金字塔结构,最顶层为美国,下一层为西欧诸国及环太盟国(日韩澳新加等国),更下一层为其他国家。想要完成这个秩序的建立,就要从经济、军事、金融等各个领域入手,来确保美国在各个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

马歇尔

为什么说马歇尔计划是超级大国计划的开端呢?因为马歇尔计划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计划的实施,建立一个能够名正言顺且源源不断为美国输送人才、资源的体系,我将这个体系称之为欧美产业分工体系。

根据层面的不同,这个体系在最高层面上即为欧洲和美国之间的产业分工,而再往下,欧洲的分工体系可以参考现如今欧盟会员国的分工体系。

为什么提到这个分工体系呢?因为欧美分工的不同,会导致优质资源向美国聚集;而欧盟内部因为分工的不同,同样导致优质资源向话语权较大的国家聚集,比如说德法。

当然有人可能要问了,欧洲战后还有什么优质资源值得美国惦记?当然有,而且是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人才和工业资源。我认为当时欧洲国家低估自己的实力,其原因就在于这点上,欧洲尽管经历了战乱,但是其人才根基与工业资源依然实力雄厚,甚至可以说,欧洲国家不需要依靠美国也能迅速恢复经济。

也许欧洲国家也能看到自身这个优势,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却很难拒绝美国,比如说德国作为战败国,没资格拒绝这种从长远来看有损国家利益的协议,或者说像意大利等国,在绝望的境地中不得不与美国达成这种名为援助的协议,毕竟它们无力面对苏联——丘吉尔铁幕演说将苏联形象变成了洪水猛兽。

丘吉尔铁幕演说,1946年

不管怎么说,协议达成了,计划开始实施。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现代大学和科研制度的诞生地,二战前的世界科技中心、世界经济贸易中心从马歇尔计划之后,开始变成欧美产业分工体系中相对基础的一端。

欧洲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就有些类似于世界工厂,技术也发展,工业也提升,但是相较美国做的是附加值和技术价值更低的制造业。所以虽然这种地位也促进了欧洲的繁荣,但是相对美国来说,其产业支配地位的不同,造成欧洲大量的顶级人才外流,以及欧洲国家和其殖民地(就算后来殖民地纷纷独立,但是统治基础尤其是经济控制依然存在)的优质工业资源向美国聚集,这些都夯实了美国在整个西方阵营中的领导地位以及在各领域的绝对优势。

怎么说呢,冷战格局实际上加剧了这种趋势,而欧洲国家在美苏争霸的对峙中是身不由己的,它们明知道美国在吸欧洲的血,但是只要苏联还在,美苏争霸格局还在,它们就没有丝毫的力气去制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而到苏联解体的时候,美国得益于自己构建起来的分工体系所获得的巨大人才优势,已经率先跨入电子信息时代,并且取得了绝对领先的优势,用中国话讲,这叫大局已定。

欧盟很不甘心,但也很无奈。

美国硅谷

二、美国独特的资本-科技双驱动模式,对欧洲创新力量的虹吸效应。

从国际角度来说,欧洲科技不那么出众,美国科技却惊人地出众,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主导建立的欧美产业分工体系,它造成了人才和资源向头部(美国)的聚集,为美国科技的崛起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支撑,甚至至今仍造福美国科技。

但以美国的角度来讲,美国能够将吸引来的人才与资源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科技优势,这很显然也是一种出众的能力。那么美国除了拥有人才优势之外,凭借什么促进了美国科技的群星璀璨?在我看来,就是美国独特的资本-科技双驱动模式。

我记得以前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企业出海这么难,而美国企业出海这么简单?

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存在遗漏——实际上世界上只有美国企业出海简单,而其他国家包括欧洲的发达国家在内,出海都很难。

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就是现代全球贸易体系的基础实际上就是二战后美国搞起来的框架,配合欧美产业分工体系来做贸易;而第二个,就是这里要讲的资本-科技双驱动模式,它是美国互联网科技企业得以迅速扩张的最有力保障。

关于第一个原因在这里就不多做表述,美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目前正在经历瓦解,但在之前,美国可以说是全球贸易体系中绝对说一不二的角色。

这里主要说第二个原因。关于资本-科技双驱动模式,我之前曾做过简单的总结:美国企业拥有两个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第一个优势叫资本主场优势,这个优势由华尔街和美联储提供,只要全世界的国际结算仍以美元为主,那么华尔街和美联储就不会衰落,这个主场优势也就会一直存在;第二个优势叫技术主场优势,这个优势主要由美国硅谷提供,只要欧美产业分工体系不发生根本改变,美国一直雄踞整个产业的顶层,顶尖人才和资源流向就不会改变,那么硅谷也不会衰落,科技优势自然也就一直存在。

对于美国科技企业来说,丰富的人才储备以及优质的资源只是基础,这两个优势则为美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最好的生存环境:这意味着美国人既可以通过资本优势,很轻易地获得技术资源(在美元能及的地方买技术);也可以反过来通过技术优势,很轻易地获得资本支持(去华尔街融资,拿全球投资者的钱当本钱)。

这也就意味着美国人的创业风险及隐性成本非常小,而创意也很容易活下来,在商业模式有可行性的前提下,能够最高效地成长为科技巨头。

举个案列,比如说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他们纵然也是天赋异禀,年纪轻轻就拥有了相当出色的技术和商业构想,但是微软和苹果的成长基本上也遵循利用技术优势轻易获得资本支持,然后又利用资本优势来获得技术资源这样的模式,包括后来的谷歌,谷歌在具有资本优势后,很轻易地就买到了安卓——世界上其他国家很难拥有这种优势。

所以你看,全世界的企业中,似乎只有美国巨头的创始人们有从车库白手起家的(比尔·盖茨、乔布斯等),有从大学宿舍白手起家的(扎克伯格)……欧洲没有,欧洲没有这样的模式,所以欧洲人或者说西方人如果有了很好的商业构想,他想实现这种构想最好的方式就是移民美国,就像来自南非的埃隆·马斯克。

这就说到了第二个关键点,美国这种模式对欧洲形成了虹吸效应——这几乎是自然而然的。

欧盟会员国迄今依然是全球高等教育最为领先的地区之一,同时其科技实力和科研水平也一直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但是欧洲社会对这些顶尖人才的承接能力存在不足,同时因为美国科技发展模式的成功,欧洲科技人才外流非常频繁。

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美国企业因为独特的科技发展模式很容易获得成功,并且将影响力播撒到全世界,欧洲人才也很想获得这种类似的成功,所以他们只能移民来实现,他们的移民又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科技的繁荣……说实话,这是个几乎无解的循环。

自苏联解体后,欧盟也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的相关计划,它想摆脱美国无微不至的关怀,它更想在电子信息时代有一番作为,甚至出于国家乃至于整个欧盟的利益考虑,它们必然也希望欧洲重新成为世界的科技中心。

法国公司阿尔斯通前高管皮耶鲁齐,曾被美国判监禁125年

但现实很残酷,美国资本与科技的双剑合璧,让美国在电子信息时代一飞冲天,欧盟在过去三十年间几乎一事无成。说几乎,是因为诺基亚、爱立信这两个百年老企业和法国在上世纪五十年成立的阿尔斯通在这一波发展中还是焕发了一些生机,不过最有出息的法国阿尔斯通在2014年被美国诡异地收购并拆分。

欧洲可能也会明白一条颠扑不破的道理——经济的上层是政治

欧洲想要在科技上有所突破,它就必然要摆脱美国构建的旧秩序,这个可能性在苏联解体二十年多后才真正出现。

对,我说的就是中国崛起。

三、欧洲科技发展的两大利好:中国崛起,和以5G技术为基础的新产业革命的逐渐显现。

中国崛起对欧洲是最大的利好,这一点欧盟国家应该会逐渐明白,原因一句话就说得清楚:中国可以联同欧盟及其他国家真正构建起多元化格局而没有中国崛起,美国的旧秩序欧盟根本打不破——对欧盟来说,中国崛起是关键性的外部力量。

而多元化格局在目前来说是中美欧三方势力为主的,至少在经济科技发展领域是这样。那么这种新的秩序一旦形成,那么美国在马歇尔计划之后搭建起的欧美产业分工体系就会事实性崩塌,欧洲将可以真正布局自己的高科技发展路线,以及真正搭建起欧洲版的资本-科技双驱动模式,这里的资本优势可能就由法兰克福或者柏林来提供——因为英国退出了欧盟体系。

那么欧盟就很有可能能留住顶尖人才,并且让欧洲也出现孕育互联网科技巨头的环境。

而且因为生活居住环境及文化氛围等因素影响,美国如果不具备其在分工体系中的顶层地位,那么就很可能出现人才的逆流,这就是另一种此消彼长了。

而除去最为重要的战略层面的利好,对欧洲科技发展最有意义的消息大概就是新产业革命的萌芽——5G不是新产业革命的代表技术,而是以它为基础的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才可能是。

欧洲现在在5G基础设施建设上其实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但是欧洲的相关科技科研人才众多,这是它的最大优势所在。如果它能抵住美国科技领域的虹吸效应和美国政府的政治施压来发展自己的5G产业,创造公平有活力的创新环境,孕育并保护欧洲诞生发展的科技巨头不被美国人道主义消灭,那么我相信欧洲以后肯定会多几家我们耳熟能详的科技巨头。

写在最后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中国的科技发展是什么模式?毕竟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体知名度仅次于美国,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除美国之外获得发展红利最大的企业群体。

就我的观察,中国能够取得这么大的发展成就,是因为我们也拥有一个独特的三元结构的发展模式——政策-资本-科技。简单来说,政策优势很容易获得资本优势和科技优势,资本优势也较容易获得政策优势和科技优势,科技优势在初期稍微弱一些,它能获得一定的政策优势和资本优势,但是近几年尤其是去年以来,科技优势的地位在这个模式中被补齐了短板,甚至可以说成为这个模式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科技优势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资本优势和政策优势。

所以当我们了解美国科技发展历史的时候,可以惊叹赞美,但完全没必要仰望甚至自卑,因为中国科技发展的模式更高效。与此同时,中国科技发展的模式已经被中国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所证明,而且我们用更短的时间完成了从落后到领先的过程,我们甚至在前沿科技领域直接让美国感受到了威胁——所以我对华为的被制裁很生气,但也很自豪。

最后,看过欧洲在二战后的各种决策,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真的要铭记住新中国的开拓者们,正是因为他们对整个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国际形势的清醒认识和远见卓识,中国才走上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前路依旧艰难,加油吧,中国科技。

本文由同城头条作者上传并发布,同城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同城头条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 1

第一次接受赞赏,亲,看着给啊

赞赏
0人赞赏
1
3
5
10
其他金额
金额(元)
赏TA
申请头条作者号

便民信息

更多

推荐阅读

热门评论
随便说点什么
发表评论